新葡萄8883官网AMG(澳门)股份有限公司

欢迎来到新葡萄8883官网AMG!



【女院人】决胜脱贫攻坚路上的女院担当—学校省派第一书记、“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队工作笔记(3)

2020-12-25 16:17:30   来源: 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    浏览:

编者按: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先后就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决战决胜的征途中也活跃着女院人拼搏耕耘的身影。自2012年4月以来,学校选派的11名省派第一书记和3名“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队队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带着组织嘱托和群众期盼,走进德州齐河县、宁津县、东营市、菏泽市定陶区的乡村、社区和企业,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去,做老百姓的知心人。8年来,一批又一批女院人,抓党建促脱贫、修桥筑堤、打井修路、改善村容、发展产业,把真情投入村庄发展,用真心为百姓办事服务,与帮包村群众一起并肩作战、努力奋斗,得到基层干部群众交口称赞,书写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彰显了女院人的责任担当。让我们走近他们,翻开他们饱含汗水的工作笔记,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抓党建促脱贫不辱使命

——省派定陶区冉堌镇十里铺村“第一书记”张晓辉

2019年初,在得知被单位选为第四轮省派第一书记其中一员后,我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实现了多年来想去基层一线工作锻炼的想法;忧的将要度过与妻女聚少离多的两年。因为我深知去基层挂职锻炼一定要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驻村扶贫工作中去,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定陶区挂职一年多的时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抽时间回家也只能短暂停留。自从干了扶贫工作以后,我的家好像成了自己的临时旅馆,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此期间,我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自己不是一个称职丈夫和父亲。妻子在家既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孩子,非常辛苦,最让我感到心酸的是有一次女儿在电话中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我好想你,妈妈也好想你”。听着女儿在电话那头带有哭腔的声音,我的鼻头也微微发酸。实际上,我也和所有80后年轻人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有丈夫、父亲一样,希望能够一直陪伴家人、参与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但是,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人民,舍小家为大家。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描绘一幅脱贫攻坚的美丽画卷。

驻村后,针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问题,我首先着力抓好党建工作。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利用晚上以及农闲时节学习,带头讲授党课、激发党员学习兴趣,增强党员意识。同时,我和党员干部、模范乡贤、退休人员等制定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孝子孝媳、好邻里、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在全村上下形成向上向善、追求文明的良好生活风尚,充分彰显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村两委干部的协助下,我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村情调研,了解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摸清村情民意,弄清村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村实际情况,与村两委班子一起攻坚克难,解决村民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与民政部门沟通协调为残疾村民提供价值4万元假肢一套;为脑瘫儿童协调每月一次免费检查和手脚矫正;协调资金为5个贫困户维修危房;为两名大病村民争取民政和扶贫政策等等,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实际困难。积极协调各区直部门,为全村硬化道路3.365公里,铺设胡同2万余平方,安装太阳能路灯216盏,重新规划存在安全隐患的进出村路口设置,大大便利了村民出行,为乡村振兴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解决村内现有问题的同时,大力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采用“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的模式,盘活村内18个扶贫大棚,引进种植大户参与村内扶贫大棚的管理和生产工作。目前已栽种有机玫瑰葡萄、西红柿等品种60余亩,解决贫困户用工30多人,每名贫困户月平均收入达2500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因为深知扶贫必先扶智的重要性、坚持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我逐一走访贫困户,宣传相关教育扶贫政策,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通过定期走访摸清全村情况,主动与因家庭困难辍学学生家长沟通,成功规劝一名辍学学生重新返校。利用后方单位资源,积极协调音乐学院师生,到帮包村十里铺小学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对孩子们进行音乐、舞蹈的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们对音乐舞蹈的兴趣。

自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后,第一时间通过视频形式召开村两委会议,成立村新冠病毒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村防疫工作。我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自掏腰包为镇村两级防疫工作共捐款捐物近两万余元。组织全村党员代表、爱心群众、民营企业家纷纷献出爱心,伸出援手,为本村防疫工作捐款捐物2万余元,为武汉疫区捐款2万余元。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承担组织重托,肩负百姓期待”,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敢有任何懈怠,仍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责任与担当,不负组织对自己的期望。

在急难险重中磨砺担当之刃

——省派定陶区台楼村第一书记曲常军

2017年2月受省委组织部和学校的委派,我有幸成为菏泽市定陶区陈集镇台楼村“省派第一书记”。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中,我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的主题,在急难险重中磨砺担当之刃,圆满顺利完成了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

急——没有村支书,急需增强基层战斗力。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楼村村班子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我驻村后第一时间深入村民进行调研,在两委成员中培养合适的村支书人选,指导村支部建立和完善议事决策、村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监督、党员学习和组织生活等制度,组织村两委和党员同志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大和“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主题党日”等内容,不断提升村两委的服务能力。经过一年的努力,2018年2月在台楼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结束了村里常年选不出村支书的困境,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难——基础设施差,难于开展各项工作。台楼村大队部破旧、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晚上全村一片漆黑,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全村各种基础设施极差,村民对村两委缺乏信任、缺乏配合,各项工作开展难度极大。我驻村后带领村两委积极与定陶区公路局沟通协调,修建村村通公路4公里;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资金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00多盏;筹措资金40万,新建了450平方米的村综合服务中心,改善了村两委的办公条件,提升了服务村民的效率。通过种种举措,切实破解了民生难题,解决了群众所需,各项工作慢慢步入正轨。

险——农村工作经验少,险中求“生存”。村里存在宗族矛盾,村两委之间、村民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工作的艰辛。在修建村综合服务中心的过程中,区里、镇上、村里各种打招呼,希望可以承担建设工程。作为省派第一书记,我严格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要求,对工程进行招投标,拒绝“关系户”。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严把质量关。发现施工方在综合服务中心的地基建设中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我第一时间叫停工程,让他们重新返工,确保了工程质量,更规避了将来存在的风险。

重——扶贫任务重,精准施策促脱贫。台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10人,而且大部分贫困户都是因病致贫,缺乏自主脱贫能力,扶贫难度大、任务重。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区、镇的统一规划将2017年60万扶贫资金与定陶区狮克农场相结合,建设现代化智能温室项目,每年产生收益7.8万元;2018年扶贫专项资金与镇政府结合投到天九集团,每年产生收益6万元。两个项目每年能够为贫困户带来稳定收入约4000元。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结合村里的扶贫车间将玖禄环保公司和凯杰服饰公司落户台楼村,两个企业能为村里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平均工资在5000元左右,每年也能够为村里增加2万元的集体收入。通过两年的努力,2018年底台楼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总书记说过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两年的驻村工作,我牢记“第一书记”不仅是称呼,更是责任,在破解民生难题面前勇当“第一”,在解决群众所需面前勇当“第一”,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当“第一”,在勇当第一的过程中也磨砺了我敢于担当、善于学习、勇于斗争的能力。

脚下泥,眼中情,心中梦

——省派利津县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许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话语,告诫党员干部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草野和江湖中去,收集和调查群众的意见,更要按照群众的实际和利益想问题、办事情。本人有幸参加省派利津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带着学校党委的厚望投入到千名干部下基层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火热实践中。

初到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第一次沿着黄河岸边走访帮包村,落日余晖下的滚滚黄河水别有一番韵味,呼吸着黄河滩泥土的芬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汹涌澎湃,耳畔响起的是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黄河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殷殷嘱托,心中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帮扶期间,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千名干部下基层”部署要求,攻坚克难、破解瓶颈,在助推利津乡村振兴的同时,在思想、作风、能力等各方面收获了丰硕成果,与利津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脚下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踩着黄河滩边的泥土,内心充满无穷力量。我与队友们沉下基层、并肩作战、倾注热情、积极作为,聚力“五大振兴”,指导支部组织建设,通过成立支部领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使支部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心骨和领头羊。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在打造基层党建创新创效项目、美丽村居试点、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培育、黄河文化挖掘和乡土人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察民之所需,缓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通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将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部署落细落小落实,使帮扶的北宋镇五个村旧貌换新颜,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眼中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通过下村调研户户通、滩区生产道路硬化、瓜果种植,积极参加捐资助学、走访慰问贫困户,以及考察交流、座谈研讨、引进项目等做法,用满腔热情倾注农村产业发展,千方百计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精准化、实效化破解疫情期间西瓜、南瓜、甜瓜、鹌鹑蛋、面条等农产品滞销的难题,积极协调单位团购、社区团购、直播代购等形式,带动打开销路、推进采购的事宜。成功在济南、东营等地开拓市场,打造五庄农产品品牌,在多个社区建立农社对接销售群,共帮助村民销售西瓜甜瓜及其他农产品近30万斤,引导村民发展新品种4个,实现盈利近10万元,村集体增收近3万元,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赞誉。

心中梦—“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通过和服务队队员的共同努力,协调补贴资金20万元建设西瓜大棚22个、投资2.5万元新安装路灯,有效利用资金60余万元修缮、硬化村内道路和滩区生产路,争取资金30余万元对德大铁路下的环境进行美化和绿化,土方回填后栽种山楂和枣树,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果园承包费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万余元。“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乡村振兴,这一辉煌的乐章已经奏响,“看得到古树高台,听得清黄河奔流,闻得见瓜果飘香,记得住乡音乡愁”的梦想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回荡,合着新时代的奋斗旋律引吭高歌。

关于梦想,实现的答案永远蕴藏在充满豪情干劲的奋斗之中。服务队的工作虽已结束,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永无止境。回到学校后,我将在新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扬乡村振兴帮扶期间的艰苦奋斗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加强学习,以理想做引,用担当作为,用奋斗成就,为实现高水平女子大学建设梦想贡献力量!

老支书新思想 七十二岁从头越

——省派宁津县杜集镇小王村第一书记 赵贵阳

我初到小王村了解到本地的基本情况,知道了小王村是一个地少、人少、收入来源单一的贫困“空壳”村,村里只有少部分留守老人和儿童。干了30多年的村支书已经72岁,在村里德高望重,处理村级事务颇有经验,但做法相对单一,观念相对陈旧,党的建设薄弱。

针对小王村的基本情况,我们有了具体做法。我们明白抓党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龙头,必须培养一个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党支部。驻村以后,我意识到要想让村民走向小康之路,不但要抓好扶贫政策的落实,还要培养个好的带头人,使其更新观念,勇于担当,从而带领村民在实现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好。

一是多关怀。我与村支书相差37岁,作为“第一书记”要带头干好工作,作为晚辈要尊重长者,只有维护和谐的关系,才能一起干事业。老乡家中“红白喜事”我都会到场,表达一份自己的心意;村民家有人生病或住院,我定会去探望;每到逢年过节我都去老乡家中送去节日的祝福,聊聊家常,谈谈风俗,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二是抓学习。为了能让“三会一课”不死板,我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认真查找,反复筛选了通俗易懂、贴近民生、接地气的学习资料,并以群众的语言传输给村干部,确保其学得会、听得懂、用得上,慢慢地村支书养成了看报、看新闻联播的习惯,经常主动找我谈心得,聊看法。

三是长见识。谈及到产业项目发展的时候,村支书说:“赵书记,村里从建村以来就没有产业项目,全靠种地,我们村有种蔬菜的历史,能不能上个蔬菜大棚的项目?”通过调研发现村内老龄化严重,没有能力维护和运营,于是我带领村支书去外地考察学习,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帮助其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通过反复论证,经村民大会同意,确定了村内产业致富项目—光伏发电,该项目便于管理维护、收益可观,正符合村情。项目确定了,致富路子也就找对了。

四是带头干。发展方向明确了,村支书的信心也足了。我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领村支书和村干部们工作在一线,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方法,确保各项任务及时推进。在2015年冬天,在“一事一议”项目中,为赶在下雪之前竣工,我和村干部加班加点,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工程按时完成,村支书也累倒在了工作岗位。道路畅通以后,我又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定期对道路进行清扫和维护,负责到底。光伏发电项目运行以后,村支书每天第一件和最后一件事就是去记录下一天的发电量,第一书记的“拼劲”也带动村支书工作作风发生了改变。村支书满怀信心的对我说:“我年龄大了,本想退休安度晚年,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带领村民致富很有信心,只要组织允许,身体没病,我想一直干下去,在有生之年为村里多办点实事”。

这次的扶贫工作带给了我很多启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建立一个有战斗力的党支部,就要有一个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好支书。第一书记积极引导村支书解放思想,激发工作热情,树立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意识,才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

一片深情献沃土不忘初心助扶贫

——省派宁津县杜集镇红庙村第一书记 孙利华

宁津县红庙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驻村后的第一次召开党员大会开成了“指责大会”,产业发展滞后,道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收粮食的商贩都不愿进村,粮食收购价比周围村都低,这就是红庙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深入调研走访,科学谋划思路。上任初始,我便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按照“五必问五必访”和“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努力把各项帮扶措施与村内的落后现状对接起来,科学制定脱贫攻坚计划,提出了“一个定位、三项任务、五个目标”的三步走的工作思路。把握好“第一书记”的角色定位。在思想认识上,要把自己当主人,不能当客人;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和村党员干部“同唱一台戏”、“共下一盘棋”,两年的实践证明,我所帮扶的村实现了这五个目标,我的“一三五”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得到广大村民和村干部的认同。

上项目转观念,脱贫步伐加快。为使贫困户脱贫致富,利用好专项扶贫资金,我结合帮包村实际,建立精准扶贫户档案。根据本村环境、资源等优势,组织村民多方考察,详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扶贫车间”、光伏项目的建成能够使贫困户长期受益;累计投入资金 270余万元,将十二项行业扶贫的政策逐一落实,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其中,新建硬化道路 2.2公里,村内实现了三横三纵的硬化路网,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问题;修建路肩、排水沟 1800余米,解决了大雨天村内街道积水严重的问题;新建了扬水站 1座、生产桥 6座、铺设农田砂石路 1300米、农田沟渠清淤2200米,彻底解决灌溉难这一历史问题;高压线路改造、环境绿化美化、建广场、建社区文化大院,定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学校优势解决村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我校单位师生的大力帮助下,成立“小雏鹰爱心社”,为留守儿童购买了文具、图书、书包等。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建立了村级图书室,建立借阅制度,改善了村庄的文化环境,村风民风和谐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健全管用制度,增强党支部战斗力。抓好党建促脱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红庙村之所以贫困,从根本上是因为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在抓党建上着力走好“两步路”:第一步,领思想、转观念,带作风、树形象。驻村后,我通过走访,收集问题、矛盾,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工作为突破口,严格“三会一课”制度。针对部分党员党性不强、律己不严等问题,组织举办重温入党誓词、观看正反典型视频、建立党员责任岗等活动,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和行动自觉。第二步,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尊重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工作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全部交给村民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使广大村民参与有渠道、管理有资格、诉求有回应、发挥村纪检委员、理财小组的监督职责,将村里公示栏、广播充分利用起来,做到监督有保障。驻村两年来,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高了、矛盾少了,党员大会相互指责的没了、建言献策多了。不忘初心,自觉维护“第一书记”形象,深知肩负着组织的重托,代表着党委、政府的形象,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认真践行“三严三实”的标准,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住得下、靠的上、工作实”。在村内修路的关键时期,我与群众一起劳动在施工现场,为了赶在秋收前完成工程,基本都是一天一顿饭,晚上加班到十点,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入村两年来,红庙村的村民已经把我当做了他们的亲人,遇到难事、烦心事,都主动找我谈想法、诉苦衷,而我也把这里当做了我的第二故乡。

回顾两年走过的四万公里路,既充实又有意义,就像村里80岁的张洪礼老人编唱的快板书 《红庙村的新气象》 一样,颂党恩、诉衷肠,歌唱党的好政策。“第一书记”只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份子,是党的政策宣传员、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把工作做好让百姓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两年来的扶贫工作结束,如今的我能有底气的说:“我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供稿人:张晓辉、曲常军、许冰、赵贵阳、孙利华 责任编辑:王春晓